热搜词: 2025 2026

中国汽车品牌“攻占”欧洲, 传统车企将面临生死存亡?

根据AlixPartners的最新报告,随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欧洲传统车企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预计在未来几年,欧洲市场将流失100万至200万辆销量,而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将迅速增长至5%。与此同时,欧洲的汽车工厂产能利用率仅为55%,部分工厂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四分之三,导致盈利严重受损。

中国车企崛起:威胁与机遇并存

在中国,像比亚迪和上汽这样的汽车巨头,已经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比亚迪以电动化优势迅速获得市场份额,预计到2030年,中国品牌将在欧洲市场占据10%的份额。这意味着,未来中国车企可能每年在欧洲销售200万辆车,而这将进一步加剧欧洲车企的产能过剩问题。

目前,欧洲的主要汽车厂商如Stellantis和大众,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Stellantis欧洲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5%,而整个欧洲大陆的汽车工厂产能利用率平均为55%。这一现状表明,欧洲车企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中国竞争时,显然未能迅速调整生产模式。

工厂关闭: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随着销量萎缩和产能过剩,欧洲车企不得不考虑关停部分工厂。然而,关闭一座拥有约1万名工人的大型工厂,将面临15亿欧元(17亿美元)的成本,并需要1至3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一高昂的关闭成本,加上工会的强烈反对,使得工厂关闭成为一个棘手的选择。

实际上,大众和Stellantis已经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大众在德国茨维考工厂停产一周,而Stellantis则暂停了部分车型的生产,如菲亚特Panda和阿尔法·罗密欧Tonale等。这一系列动作表明,欧洲车企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产业重组做准备。

中国品牌的竞争优势:新能源与性价比

中国品牌的崛起主要得益于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定位。比亚迪的电动化车型,凭借其长续航、高性价比的特点,迅速获得了欧洲消费者的青睐。随着欧洲各国推动绿色转型,新能源车成为市场的主要方向,进一步加剧了传统燃油车企的困境。

AlixPartners的报告预测,未来中国车企的年销量将在2030年达到200万辆,占据欧洲市场10%的份额。与此同时,欧洲车企必须加速向电动化转型,才能与中国竞争者抗衡。

欧洲车企能否逆袭?

在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下,欧洲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产业洗牌。尽管如此,电动化、智能化和绿色转型仍然为欧洲车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一转型契机,欧洲车企或许能够重新赢回市场份额。然而,若继续依赖传统技术和过时的生产模式,欧洲车企将不得不接受被全球化浪潮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