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2025 2026

美韩垄断93%存储芯市场, 中企实力突围, 从“卡脖”到“挺直腰杆”

iPhone17系列发布时,很多人都关注到了一点,iPhone17标准版的起步内存来到了256GB,而iPhone17 Pro Max的顶配内存版本来到了2TB。基本上,iPhone手机每增加一个存储版本,价格就要高出1000元左右,一颗存储芯片真的这么贵吗?

其实并不是,你再去看看国产安卓手机,它的存储版本每提高一个档次,也就贵个小几百,这说明了什么?咱们没有主动权啊!存储芯片也好,其他手机的核心零部件也好,都得依靠进口,但苹果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芯片、自己的操作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可以拥有自主定价权。

话说回来,全球存储芯片市场,确实掌握在极少数的玩家手里,美韩几乎垄断了93%的市场份额。如果把存储芯片市场细分的话,有DRAM和NAND两大类,在DRAM市场,美光、三星、SK海力士三大巨头就瓜分了整个市场超90%的市场份额。而在NAND领域,除了前面提到的三大巨头外,铠侠、闪迪也能分一杯羹。但市场格局已经很清晰了,美韩把存储芯市场牢牢掌控在手里。

近几年,AI浪潮席卷而来,这也导致存储芯片的需求量激增,于是乎,以美光、三星和SK海力士为代表的存储巨头们就开始带头调价。很吓人的事,目前市面上部分存储芯片的价格上涨了50%,大部分价格上调也有10%-30%。

这意味着什么?中国消费者要为存储芯片的涨价而买单。比如我们每入手一部智能手机,每部署一台AI服务器,都需要承担调价的部分。再加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数据产出国,存储芯片的需求量巨大,这种处境就让中企很尴尬了,相当被动。

试想一下,14亿中国人,就算每天只是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娱乐,就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包括消费记录、照片视频、工作文件等等,如果再加上AI训练等,那将是个天文数字。这些数据想要保存下来,就得依靠进口。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显露出来了,把自己的粮食存在别人的仓库里,安全吗?说实在的,花高价进口存储芯片,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更让人担心的还是安全可靠性。而且这毕竟是别人的仓库,万一人家关闭仓库了,数据存哪里?数据怎么办?都会令中企陷入困境。所以说,最有效解决这个困境的方法,还得是自己有!

在认清现实后,在中国,有两家存储企业正在努力扭转这个态势。先说DRAM领域,长鑫存储作为国内目前唯一能够大规模量产通用型DRAM的企业,正在快速成长。用数据说话吧,根据预估,2025年产能会有大爬坡,增幅可能超60%。且它已经实现了DDR5产品的量产,性能足以媲美国际主流产品。

再来看NAND闪存领域,长江存储肩负着同样的使命。作为国内唯一能自主生产先进3D NAND闪存的企业,它已经实现了232层堆叠技术的量产,单颗芯片容量达到1Tb,技术水平也紧追国际前沿。这意味着,在决定数据能否长期安稳存放的关键领域,我们正在逐步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这些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技术本身。国产存储企业的持续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将数据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希望。或许这场突围还需要时间,但每一步扎实的进展,都在让我们离目标更近。相信要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把“粮食”存在自己的“仓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