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如, 李宏伟亲手为雷鸟打造的“双刃剑”
(文/张志峰编辑/周远方)
作为AR眼镜爆发元年,无论海外由马克·扎克伯格操刀的Meta,还是国内雷鸟创新、XREAL、Rokid、小米、李未可等品牌,都铆足了劲,企图占领市场端和话语权体系的头把交椅。
10月20日晚,在新品Air4眼镜发布会的3天前,雷鸟创新官方微博用一句“欢迎新同事王自如”,把AR圈硬生生拽进了娱乐热搜。创始人李宏伟在海报里与这位“网络名人”相向而坐,笑得像刚完成一次惊险的融资路演——他确实拿到了流量,只是流量自带毒性。
王自如这把“双刃剑”,李宏伟终于亲手握住了剑柄,雷鸟每一次挥舞都将是一场企业平衡智慧的考验。
业内普遍认为,企业在关键节点高调引入这一颇具争议的“网络名人”,既有急于为新产品造势、引流的直接原因,背后也体现了其引领“智能现实”时代的战略野心。
然而大众对王自如网络形象普遍印象不佳,可能传导至消费端和市场端,对品牌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是其必将承受的风险。
剑之锋:流量、破圈与专业
王自如的加盟为雷鸟创新带来的正向价值,在行业视角下清晰可辨。
首先是流量加持。王自如上一次出圈,是“没看过工资条”的梗;上上一次,是把董明珠“马屁拍上了新高度”;再上上一次,是与罗永浩3小时“直播吵架”。
他的微博216万粉丝、抖音31.9万,B站8.5万,抛开“吃瓜群众”之外,半数是数码极客,恰好与AR眼镜目标人群相契合。
而剩下半数“吃瓜群众”,又恰好为雷鸟新产品破圈,触达“不可能”非硬核爱好者,完成李宏伟“一边攀登珠峰、一边沿途下蛋”方法论提供了可能性。
雷鸟Air4发布会还没开,王自如关于“对话李宏伟”的短视频已经在相关平台拥有不俗播放量,相当于替雷鸟省下一轮KOL投放预算。
但这显然不足以获得雷鸟的高薪聘请。毕竟根据王自如自爆上一份格力的工作,工资水平已经达到7位数,今年6月份还在自媒体平台宣称“创业”。
让雷鸟更为看重的,显然是其对于电子科技产品的专业见解。
回顾王自如的职业轨迹,不难发现其始终围绕“产品价值落地”展开。
2012年,王自如首次创办ZEALER时,便试图以标准化测评体系重塑数码产品的评价逻辑,其主导建立的检测标准被多个手机厂商采纳,这种对产品细节的极致把控能力,或许正是雷鸟在AR眼镜的产品创新和摸索过程中急需的。
尽管在与罗永浩“决战优酷之巅”的直播过程中,王自如全程处于劣势,但能与当时的手机科技圈顶流大佬当面对质,也绝非易事,足见其在“评测圈”行业地位及个人专业度。
事后有不少声音认为,虽然王自如辩论表现不佳,但他提出的部分产品问题(如屏幕贴合、散热设计)后来被证实并非空穴来风。这也是他随后被格力董明珠选中的主要原因。
恰逢近期罗永浩“重出江湖”,在B站开设视频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新节目,首期24小时全网播放破2000万、曝光量达15亿,成为B站热榜第一,收获大量关注。
分析人士猜测,李宏伟可能想借助此事热度和视频博客的新节目形式,以相关争议人物王自如为切入点,为雷鸟品牌和Air4新产品造势破圈。
更关键的是,王自如在格力电器期间,完成了从“产品观察者”到“产业操盘手”的蜕变。尽管格力的渠道改革相较同行做的并不成功,但他的这种“懂产品+通渠道”的双重基因,恰好与AR产业从技术验证走向市场普及的阶段需求高度契合,且王自如个人积累的全链路渠道重构经验与品牌年轻化运营思路,也恰好契合雷鸟创新当前的发展阶段。
这家由TCL电子孵化的企业已在光学、AI等四大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全球市占率位列第三,正处于从“技术验证走向规模化普及”的关键期,渠道建设与用户教育成为竞争核心。
包括李宏伟在内的多位行业大佬,都致力于通过AI与XR技术的融合,推动眼镜取代手机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
而王自如在科技产品市场推广与生态布局上的经验,无疑能为雷鸟创新在这一战略落地方面提供助力。从10月22日的对谈活动到23日的新品发布会安排来看,他已深度介入雷鸟的市场布局,为品牌带来了可观的流量关注度和产品、运营方面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