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场景是具身智能极具潜力的大市场? 对话智元机器人姚卯青
2025年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举行线上直播发布会,正式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
据官方介绍,精灵G2以工业标准打造,搭载高性能运动关节、高精度力矩传感器,集成空间感知系统,支持快速学习部署,拥有多模态语音交互能力,具备工业、物流、导览等多场景通用能力。
据悉,精灵G2目前已获来自均胜电子、龙旗科技等企业的数亿元订单,并同步开启首批商用交付,在汽车零部件制造、消费电子精密装配等场景中进行应用落地。
同时,在精灵G2发布当天,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也与观察者网等一众媒体展开了一场对话,总的来看,本次对话中的大多问题聚焦在商业化上,并回答了此前外界对智元及具身智能行业的质疑。
从观点上看,姚卯青认为,工业场景是“极具潜力的大市场”,机器人应先落地室内简单场景,靠真机数据驱动迭代,布局工业与海外市场,重视落地实效与ROI。
相关资料显示,姚卯青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在Waymo、蔚来汽车等智驾部门担任重要职务,更是见证了智驾行业的商业化落地过程。2024年,看好具身智能的他加入智元,担任具身研究院执行院长,负责AI技术开发及软件研发工作。
姚卯青个人简介智元官方
据介绍,精灵G2的前置系列,精灵G1已于2023年11月发布,精灵G2继承了G1的生态优势,围绕G1落地之后,在实际的部署过程中发现的局限性所做的优化与调整,以“工业标准打造+多场景适配”为核心设计理念,在硬件配置与智能系统上实现全面升级。
现场也举出了设计上的相关案例,比如机械臂使用的力控方案,每个单关节都有力矩传感可以去做阻断控制,这一升级应对的就是工业里面一些插接类、需要柔性控制的场景。
事实上,针对拟人化这一行业方向,姚卯青表示,智元团队的判断是,人形机器人将更广泛地融入人类生产与生活场景。
这一判断也体现在产品中。
资料显示,精灵G2搭载的高性能运动关节与高精度力矩传感器,结合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能赋予机器人拟人化的灵活作业能力。具体来说,通过全臂扭矩传感器与柔顺控制算法,精灵G2可感知外界细微力变化并动态调整响应,现场演示中甚至能用生鸡蛋推动机械臂而保持蛋壳完好,体现了其精准的力控精度。
机器人正在推鸡蛋
据悉,此前,机器人使用的更多会像是协作臂的SRS的构型(一种机械臂关节结构)。而智元在精灵G2的腕部第六,第七关节采用的设计则能更像人类:团队在腕部采用的“十字腕”关节有两个自由度,是垂直正交在一起的,可以更灵活地进入狭小空间。
在超市上货等场景中,货架与货架之间的距离很小,每一层之间的空间也很有限,那么一个短且灵活的手腕,就可以快速地够到每一层的空间。
精灵G2的拟人化设计,除了手腕之外,还包括可旋转腰部与可折叠下肢:腰部能够前后弯腰、左右摇摆,主要面向导览讲解等场景;下肢则针对机器人运输场景设计,可折叠的特性使其更便于安装、包装和运输。
现场还透露,相关设计已获得对应客户的认可与肯定。
目前,在具身智能行业中,围绕机器人的落地方向,业内争论不休,分歧相当明显。
整体来看,有一派坚持“工业优先”,以美的、特斯拉等厂商为代表,认定工业场景的落地是第一选择,并强调其ROI(投资回报率)清晰;另一派则主张以场景细分为核心,认为轮式、四足或情感陪护等针对特定场景的形态,能更快实现商业化。
对于种种争论,姚卯青也从个人角度分享了对于机器人行业落地路径的思考。
他表示,纵观行业,从场景应用来看,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用于高负载、持续续航、高节拍的作业,目前概念性成分更多。
数月前,双足机器人在车厂搬箱子等场景的应用被热议,但如果真正实地开展行业调研、了解客户需求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不太合适的方案,在续航、稳定性、速度等方面,目前的机器人都难以胜任工厂的高强度作业要求。
其次,室外场景对当前的人形机器人而言也颇具挑战。
从IP防护等级(一种电气设备安全防护的评判标准)来看,它们大多无法满足防尘、防水的需求,很难胜任室外环境;不过像高防护等级的四足机器人,用于巡检、巡逻等场景是可行的。
人形机器人更适合先在室内环境、任务明确的场景中更快实现部署。如果任务过于复杂、流程冗长繁琐,中间可能出现差错,还需要进行复杂规划、重启等操作,以当前的技术成熟度来看,这类场景还未到真正落地的阶段。
所以,从简单、固定的需求入手推进,会更为切合实际。
在选定需求的基础上,具体到智元本身的战略,姚卯青表示,从可行性上看,首先,工业场景是极具潜力的非常大的市场,尽管大众印象中工业自动化率已较高,但现实是仍有大量产业工人在岗,且诸多岗位面临用工量不足、人员稳定性差等挑战,这为机器人部署创造了诸多机会。正如此前访谈所提,工厂环境相对可控、任务明确,更利于机器人落地应用。
除此之外,其他场景也存在广阔机遇:例如安检、巡检等服务类场景,以及机房等需机器人自主执行与远程操控相结合的“巡检+操作”类场景;同时,展厅讲解接待、展馆导览等偏向人机交互的文娱类场景,目前也已接近落地状态。
据介绍,在商业化探索中,智元并非随机对接客户,而是会深入评估场景价值与技术匹配度、成熟度,选定合作场景主要基于工站是否与当前技术匹配度和成熟度适配、合作客户及合作伙伴是否对新技术抱有接纳热情、场景本身是否具备规模化复制的商业化潜力三点核心考量。
当前,智元旗下产品主要围绕科研、教育,部分交互服务以及工业作业领域展开,每个领域都存在相对大额的客户订单,较为均衡。
智元旗下精灵系列产品
海外也是智元高度重视的市场:一方面,海外的用工成本、用工难度、人员管理复杂度及稳定性挑战,均高于中国;另一方面,不少发达国家面临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低迷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其劳动人口基数。
因此,这些海外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明确,且整体定价空间与最终能实现的利润率都较为可观。
基于此,智元今年已启动全球市场布局:一是正在推进全球经销网络的建设;二是在全球主要市场,联合当地合作伙伴开展产品的联合设计、研发、生产与销售,通过本地化运作,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渗透当地市场。
对于明年的计划,姚卯青透露,公司期望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能达到整体收入的30%甚至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精灵G2机器人专注于工业场景,而在工业场景中,非标自动化的技术方向一直受到行业关注。所谓非控自动化,就是指根据客户的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开发和生产的自动化形态。
目前,非标自动化存在两个核心难点:首先,仍有大量工序未通过非标自动化解决,对人工的依赖度依然很高。
其次是,自动化产线的投入成本高,且复用性差,如果代工厂需要更换生产的产品品类,原有产线基本无法适配,只能重新搭建新线,这对于品类较多的代工厂而言,不仅代价高昂,部署周期也很长。
因此,智元推出人形机器人,就是希望它能像人类员工一样灵活接入产线,而非像传统自动化方案那样是定制化适配。
智元人性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具备通用具身智能:更换生产产品时,无需更换硬件设备,只需像培训人类员工一样进行短暂培训,就能让它适配新的工作内容,避免了原有投资的浪费。
此外,人形机器人并非要平替或替代传统机械臂,对于那些已经能通过自动化方案高效解决的工序,无需再做改造。
目前来看,智元的产品更多是和人类员工对比ROI(投资回报率),同时弥补传统机械臂不可复用的短板,为多品类生产的代工厂提供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精灵G2的单台定价在50万-60万元之间,介于高端协作机器人与重型工业机器人之间。虽然初期采购成本较高,但官方表示,考虑到人力成本、福利、以及人员流动性等因素,机器人有望在2-3年内收回成本。
